欢迎来到澄湖e线政企服务平台!

南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昌县产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14日     
[字体: ]      【打印本页】

南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昌县产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信息索引号

A20/2017-12985

生成日期

2017-11-08

公开日期

2017-11-0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南政办发〔2017〕136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管理处(管委会),县政府各有关部门:

  《南昌县产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经2017年10月19日召开的第22次县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6日

南昌县产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省扶贫和移民办、省财政厅《关于全面加强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赣扶移字〔2015〕32号)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坚决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南办发〔2017〕1号)文件精神,为加快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培育一批有特色的扶贫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一目标,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为前提,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为依托,不断创新产业扶贫工作机制,不断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等支持力度,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发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最终实现全县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全县18个“十三五”省市扶贫重点村退出和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注重短平快扶贫项目和长效扶贫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和推进“就业+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多种模式的产业扶贫。到2020年,全县18个贫困村“一村一品”扶贫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支撑贫困农户稳定增收的产业体系基本完善,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完备,农民合作经营机制基本成熟,实现18个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稳定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光伏扶贫受益927户,力争就业扶贫安排2200人,资金入股资产收益帮扶2000户,电商扶贫带动100户,金融扶贫带动300户。

  三、工作重点

  (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选准脱贫致富产业,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促使各地产业长效与短平快相结合,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兼顾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如蔬菜种植、草莓种植、西瓜种植、特种水产养殖(网箱养鳝、龙虾养殖)等传统产业,力争每个乡镇(包括18个贫困村)有一个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集体有一个扶贫产业合作社,每一个贫困户都能从产业中受益。

  (二)要精准到户。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稳定受益作为产业帮扶目标,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吸引和调动贫困人口发展扶贫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要精准施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聚焦关键环节,实施“6个一批”,通过入股分红、上岗就业等,有效扩大贫困户参与度,因户、因人施策,精准发力,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

  1、支持龙头企业创建“扶贫车间”带动一批。推行“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开展订单农业、土地托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产销对接,支持龙头企业在贫困村或乡镇设立“扶贫车间”,建立“扶贫生产线”,支持贫困户通过参与发展产业或优先务工从龙头企业获得更多收入,实现产业脱贫。鼓励龙头企业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就业,政府提供扶贫奖补资金和优惠政策,具体奖补标准和政策参照《关于印发<南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精准扶贫行动计划方案>的通知》(洪人社发〔2017〕54号)文件执行。推行产业扶贫资金量化到户投资、资产收益分配到户扶贫举措,支持贫困村建设大棚扶贫基地(扶贫车间),采用转租给合作社或扶贫龙头企业的模式开展经营,扶贫车间优先吸引贫困户劳动力务工,收取租金量化分红到户,开启一条“租金+薪金”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

  2、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安置一批。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帮助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创业脱贫,采取技能培训、用工对接、产业促进、创业带动、政策扶持、就业服务等精准手段,实现就业脱贫对象如期脱贫。确保全县实现就业脱贫的贫困户超过2200人。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保障就业扶贫工作有效开展,我县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收入,针对就业扶贫具体帮扶政策详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有关工作的通知》(赣人社发〔2017〕40号)文件内容。

  3、开辟公益性岗位保障一批。通过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小型公益事业等方式优化收益分配,人社、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环保等单位,积极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地质灾害监测、护林绿化、乡村保洁等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大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劳动力到公益岗位就业,有贫困户的行政村尤其是18个贫困村要至少开发1个以上就业扶贫专岗。

  4、实行贷款贴息扶持一批。支持贫困户自主经营发展产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风险补偿贷款和其他扶贫小额信贷给予贴息支持,为贫困户贷款降低成本,减轻负担,切实解决贫困户贷款难、发展资金短缺难的问题。积极培育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对致富带头人直接带动3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按带动户数每户不超过5万元贷款的合计额度控制,贷款总额不超过50万元,协调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贷款,同时按照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给予贴息。对于吸收贫困户加入其经营组织体系的企业和合作社,优先向上推荐申报扶持项目资金,优先纳入“产业扶贫信贷通”授信范围。

  5、积极推行探索资产收益型扶贫兜底一批。各乡镇要选择收益有保障、风险可控制、发展能持续的项目,采取产业扶贫资金乡镇管理、参与企业入股分红收益分配到户的扶贫举措,创新探索提高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增收脱贫更加精准有效的扶持方式;支持鼓励产业扶贫资金量化到户,用于资产收益性扶贫投资,按照每户每股一定的标准,作为贫困户的产业帮扶资金入股扶贫产业企业,签订分红协议,重点扶持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参与产业的贫困户实现资产收益,所得收益给贫困户分红;强化监督管理,明确资产运营方,要确保贫困户年收益率不低于股本金的10%。下达到乡镇的产业扶贫资金,要优先用于资产收益投资类产业扶贫项目,确保资金入股资产收益帮扶受益的贫困户不少于2000户,产业扶贫资金的帮扶效益周期为资金下达时间至2020年。

  6、开展“党建+扶贫”促动一批。推行“干部(党员)+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或“干部(党员)+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党员干部尤其是贫困村的党员干部积极发挥资源、智力、信息和管理优势,以贫困村及贫困户为载体,依托企业或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开发资源、发展产业,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获得经营性、投资性、劳务性和资产收益性等多种收入,实现增收脱贫。18个贫困村均要有一个党员干部牵头的合作社,一个扶贫产业基地。

  (四)要融合发展。重点是发展 “四大扶贫产业”。

  1、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扶贫产业。依托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群众意愿,聚焦特色瓜果、绿色有机蔬菜、花卉苗木、特种水产(龙虾养殖、网箱养鳝)等产业,发展一批贫困村特色种养产业基地,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一村一品”扶持政策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大力支持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

  2、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充分利用好国家光伏扶贫产业政策,整合财政资金,争取定点帮扶单位支持,确保光伏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益。全面完成剩余11个30KW村级光伏电站的建设工作,实现18个贫困村光伏全覆盖,力争每个村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万元;认真做好贫困村村站扩容至100KW的选址等工作;全面完成剩余857户市县投资的3KW光伏户站的建设工作,力争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优化收益分配,推动光伏扶贫与贫困户利益有效联结,确保光伏扶贫政策红利更好惠及贫困群众。加快建立运行维护机制,坚持专业集中运维、日常属地维护和电力技术服务相结合,确保光伏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最大限度发挥光伏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

  3、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依托南昌郊县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农业+旅游”扶贫,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根据南昌县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特点,谋划全域旅游的蓝图,探索旅游扶贫脱贫致富的新路径。充分利用好我县的1个4A级国家乡村旅游风景区、10家3A级乡村旅游风景区,7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3家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7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25个各类休闲农庄,积极发展山水游、乡村游、人文游、养生游等新业态,开发农家乐、观光采摘、垂钓休闲、生态体验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以景点带村、能人联户的扶贫模式,通过旅游务工、旅游分红等有效途径,引导带动贫困户参与旅游,提高贫困户收入。对于在贫困村投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项目,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评定条件的,经审核,可优先向省、市推荐申报省级、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打造黄马罗渡花海原乡等旅游项目;带动贫困农民100人实现就业。

  4、大力发展电商扶贫产业。围绕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网络基础设施、搭建电商平台、开发电商产品、培养电商人才、畅通物流渠道,大力推进贫困村“邮政e邮”扶贫站点建设全覆盖,重点打造适宜网络销售的特色农产品,如三江腌菜、无花果、土鸡蛋、味蛋、板鸭、藜蒿、优质大米等农特产品,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把资金、技术、管理“引进来”,把资源、产品、服务“卖出去”。对于在贫困村设立村级电商精准扶贫服务站点,市财政将一次性给予3万元资金补助,县财政也将给予3万元的资金补助。2018年,通过邮政公司与扶贫部门合作,在现有8个电商扶贫站点的基础上新建10个站点,完成贫困村扶贫站点建设全覆盖,为贫困村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搭建平台。

  四、组织保障

  1、凝聚攻坚合力。要在县直机关和企业形成齐抓共管合力,通过安排驻村挂点和任职第一书记等措施,让所有县直机关和县内企业感觉有任务、有压力,自觉关注、关心、参与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脱贫工作。积极整合涉农各部门的项目、资金和资源,重点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产业脱贫项目倾斜,发挥集约效应。财政部门要做好财政扶贫资金的调配和全程监管,切实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金融部门要扩大财信担保、小额信贷扶持范围和扶持额度,切实解决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的启动资金;涉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盘活存量项目和资金,共同配合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

  2、建立服务体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为每个贫困户建立产业脱贫台账,由各村第一书记牵头,积极对接相关农口部门和基层农技部门的资源,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技术帮扶和服务。县直驻点单位和“一对一”挂点干部要经常深入到贫困户家中、深入到脱贫产业基地,切实解决贫困户脱贫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真正做到“脱贫产业”落实到户,帮扶“产业脱贫”精准到户。

  3、规范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精准使用产业扶贫资金,发挥产业扶贫资金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精准效益,防止出现扶贫资金闲置、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要进一步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对胆敢碰“扶贫奶酪”的要较真碰硬,严格执法。

  4、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宣传发动,利用标语、简报、手机信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激发贫困对象脱贫的内生动力。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宣传一批典型,在全县上下营造齐心协力抓好产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网站版权所有:澄湖E线政企服务平台 赣ICP备16011093号-1 服务邮箱:chexzq@chexzq.com 技术支持:易动力科技